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2022年度工作报告 2023-03-11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2024年度工作报告 2025-03-13
中鑫博物馆春节期间开闭馆时间 2025-01-24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2023年度工作报告 2024-03-23
中鑫艺术博物馆运行管理及服务须知 2022-02-04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 2020-09-12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藏品入藏标准和工作流程 2020-09-09
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章程 2020-09-05
千年上虞,百工兴旺,建筑发展称誉华夏第一县。四秩中鑫,精诚创业,综合实力中国民企五百强。新世纪以降,王水鑫董事长衔泥筑巢,罗明清家具、文房四宝,搜建筑构件、青瓷玉雕,古玩珍奇璀璨一堂,天星阁始立曹娥江畔[更多]
 
 
浅谈和阗玉的鉴别
 

浅谈和阗玉的鉴别(转载)

很多初入和阗玉收藏的朋友,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怎么看是不是和阗玉?
老实说,要区分各种玉石绝非易事,并不是嘴巴上说说、耳朵听听就可以学成的,鉴定的技巧,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几乎所有接触和阗玉收藏的朋友,没有不交学费的,关键是学费交多少的问题。特别是刚刚喜欢上和阗玉的人,一定要耐住性子,把握多听、多看、多问、多摸、少买的原则,千万不可见什么就买什么,多在玉石市场上转转,虽然店头货不一定都是真货,地摊也未必全都是假,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形成比较。
     
另外,多认识一些对于收藏有所心得的前辈朋友,向他们请教收藏心得及鉴定技巧,除了充实自己的对于和阗玉的认知之外,到了真正需要出钱买玉的时候,先给他们过过目,这样就不至于上当受骗,从而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玉件了。
      
世上称作的种类繁多,就中国来说也不下10种。而这么多玉种中,唯有和阗玉最为珍稀,这是因为世界上的透闪白玉,绝大多数是不同色调的绿色,只有和阗玉出现青玉、青白玉和白玉,还有少量的墨玉和黄玉。和阗玉的颜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体系,尤其以色如酥,质如脂的羊脂白玉著称于世,它的玉质地最为纯净细腻,色泽滋润温和,具有一种刚中带柔的特性,因而和阗玉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珍爱。
     
然而寻玉、爱玉、佩玉的人这么多,识玉、藏玉的人却少得可怜,大部分的入门者并没有坚持多听、多看、多问、多摸、少买的原则,却抱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捡便宜的心态,因此假玉市场也才能如此猖獗,学费也就缴得多了。接下来我们说说市场上经常出现,容易与和阗玉混淆的玉料或是故意佯装和阗玉的材料。
一、岫玉
     
一般在行话里,我们称岫玉作新山玉,和阗山料称作老山玉,虽然岫玉被称作,但实际上却是中国人最早所使用的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和阗玉却是要到了战国才开始使用。
     
岫玉各省都有产出,包括了新疆及台湾,最大的产地是辽宁省,是最常用来作为雕刻材料的玉种,大概市面上七成以上的玉雕作品原来都是岫玉,岫玉成份主要为蛇纹石,并夹杂了一些透闪石,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颜色多样而著称于世,水头通常比和阗玉来得更好,有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然而其质地、硬度却不及和阗玉。
       
图片上是大陆市场上常见的岫玉黄白料手镯,看上去美轮美奂,呈腊状至油脂光泽,有一定油性和滋润度,乍看之下与和阗玉十分类似,但在视觉上似乎它比和阗玉还要硬一些,一般入门者不容易区分,即使是老手,光用看的偶尔也会失误。然而只要用小钢刀一刻便能区分,和阗玉硬度高,钢刀根本吃不动,岫玉却能划出明显的刀痕。另外,从手感上也能区分,由于和阗玉比重较大,所以大小差不多的两块玉,明显和阗玉比岫玉要压手。
二、俄罗斯玉
      
俄罗斯玉是在80年代后期所出现的玉种,主要作为和阗玉的代用品,早期的俄罗斯玉主要产于喀拉昆仑山脉北面的支脉,深入至苏俄,因此被称作俄玉俄料,现在则大多产于东西萨彦岭往北至贝加尔湖。
     
俄罗斯玉的硬度大概在摩氏硬度5.5~6.0之间,主要的成分与和阗玉相同,皆是透闪石为主,大多纯度非常高,所不同的是透闪石排列的方式。用放大镜来观察,和阗玉透闪石的排列非常细微,且透闪石粒大小均匀,在偏光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犹如毛毡,而俄罗斯玉透闪石的排列则为块状堆叠,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俄罗斯玉的内部.便可发现类似气泡状、不均匀的颗粒。大多数的俄罗斯玉就视觉感看上去较透、干、硬、僵、缺乏滋润感,带有玻璃光泽,摸上去则滑滑的。
     
就色彩方面,几乎和阗玉该有的颜色,俄玉一样也不缺,以俄罗斯白玉来说,白度比和阗玉还要略胜一筹,差的只是油性,但不是绝对的,如图片所示这种优质的俄罗斯玉,油性、白度俱佳,也是目前玉器市场上的俏货,价格也很高,同样具有收藏、保值的价值。
     
另外俄罗斯玉同样也有山料及水料之分,带糖的俄罗斯山料大多作俏色雕刻,糖白分色强烈而明显,糖色艳丽带红,而俄罗斯水料皮色略僵且艳丽,且厚度惊人,在行话里以厚脸皮来戏称。

浅谈非和阗玉的鉴别(二)

前面我们大略了介绍了岫玉及俄罗斯玉之后,接下来我们讲最近很热门的青海玉及市场上常见的阿富汗玉,在正式介绍青海玉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青海玉荣登奥运奖牌这件事情。
   
我们都知道北京在取得2008奥运会及残奥会的主办之后,为了突破传统奥运奖牌史上单一金属材质设计,加入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玉,于是提出了金镶玉的设计概念,同时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的另一个创举--第一次在奥运会奖牌上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材质。原本大家都一致的认为有国石美名的和阗玉将成为奖牌上的注目的焦点,市场上也推出了许多以北京奥运为名的和阗玉商品,然而在20081月,北京奥会却跌破大家眼镜的,宣布全部采用青海玉作为奥运奖牌的材质,并且大书特书的赞美青海玉,认为青海玉是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优质美玉。刹那间,青海玉似乎光芒四射,实际上行内的人都知晓,最主要的原因是和阗玉物稀而价高,原料取得不易,同时为了提升青海玉的经济价值,刺激青海玉的市场,最终逼得北京奥会不得不放弃和阗玉而选择青海玉。
三、青海玉
   
青海玉又称作昆仑玉,主要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一百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主要是开采山矿而来,没有水料、戈壁料及山流水,是市场上用来仿充和阗玉的主要原料之一。虽然青海玉与和阗玉同属昆仑山系所产的透闪石系玉石,但由于诸多地质环境因素,使得它与和阗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与俄罗斯玉相同,青海玉大约是在90年代初产出,在面对和阗玉过度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同样出自昆仑山脉的青海昆仑玉被当作了和阗玉的替代品,而青海玉的产出量很大,相对价格低廉,对和阗玉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然而,青海玉由于产量大、质地松散闷暗,无论是从收藏或是佩带的角度来看,青海玉天生就注定了不会开高走高,大概是和阗玉的1/10不到,天生的价廉却也满足了一般人对于藏玉、佩玉的需求--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说,目前市场上被称作和阗白玉的廉价玉石,有七成以上是青海玉,而另外三成,不是玻璃就是连啥都说不清楚的东西。
   
青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透,且颜色偏灰暗,打磨出来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虽然化学成分与和阗玉相近,也与和阗玉比邻而居,但毕竟缺乏和阗玉独有温润坚密的特性,有一种说不清的青灰之气,呈现蜡白的视觉感。过去大多认为青海玉质地松散,在高抛之下容易崩口,表面呈现如毛玻璃般的橘皮状,但实际上是为了掩藏青海玉的干涩,不少青海玉同样可以抛成玻璃光。
   
在鉴别上,青海玉硬度约在摩氏硬度5.5~6.0,用小刀即可划过,最大的特征是玉质粗涩,性粳,脆性高,透明性强,色彩虽多样却单调,质地松散而手感轻飘,若经常日晒雨露,则容易起膈、开裂和变色。而大块的青海玉上,常见呈脉状、条带状的水线、水露纹,或局部透明度不均匀呈团块状的玉花。由于青海玉为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晶体间隙大,容易藏污纳垢,经不起盘玩。
   
当然,青海玉并非真的一无是处,青海玉中的青玉是可以收藏的,它的透明度和质地优于和阗青玉,水头足油性好,适宜制作大中型摆件、器皿,虽原本是青中带灰,但做薄后色调转阳、庄重典雅、声韵铿锵,为近年来少见的质量上乘的青玉。

四、阿富汗玉
近年来市场上大量出现一种十分高白清透的玉石,大多拿来雕刻成中大型的佛像、花瓶、白菜等等,实际上是一种产自阿富汗地区的大理石,又称作巴玉阿富汗白玉
   
巴玉的白度细腻度看起来都很好,且敲击声音清脆悦耳,与优质的和阗白玉有这么一丁点相像,一些很大的巴玉艺术品如摆设只值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目前市场价格是每公斤几十元到二三百元,不少人上当,错以为捡到了便宜,买了一块上好的和阗白玉。
  巴玉的生长结构为条状,玻璃光泽较透明,猛一看也很白很润,但它们都是晶体排列结构,用放大镜观察,有明显颗粒状集合体,加之比重小,硬度低。用手掂试,有轻飘的感觉,巴玉的质地很软、脆弱,易碎,摸上去十分光滑,没有油润感,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用小刀刻一下,巴玉的质地软得过分,一划即可辨别真假。

淺談非和闐玉的鑑別(三)

最後,我們來談談二個比較容易識別,卻也容易被忽略的仿和闐玉的原料--「玉髓及石英岩」、「玻璃料器」。雖然說是最後談到,但觀察最近台灣網路拍賣上,卻經常見到這二種原料用來仿造和闐玉出售,大多都是一元起標,而一般的初學者,抱持著撿便宜的心態,見到了大塊便宜的和闐玉一元拍賣,便是前仆後繼地紛紛出價,雖然是賠了小錢,但累積起來,卻也讓無良業家大賺一筆。 難怪有人說:「買真玉難,賣真玉更難!」的確,隨著產地和闐玉原石的產出量每年近半減產,玉色、玉質上卓越值得收藏的美玉就顯得益發珍貴,販賣真玉的業者成本高,自然無法壓低售價,而高價卻也無法吸引一般剛接觸和闐玉收藏的入門者,因此才有不肖業者,用青海料、蛇紋石乃至石英、玻璃充當和闐玉低價販售,賺取驚人的獲利,可以說是拿石頭換白銀,一本萬利了。
五、玉髓及石英岩
    
在討論非和闐玉的鑑別的時候,大部分很少討論到玉髓及石英岩,畢竟此二者和和闐玉差異太大,大多一眼即可看出。然而,筆者會特地拿出來提,純粹市因為台灣的拍賣網路市場,出現了大量以玉髓及石英岩假冒和闐玉的現象,鑒於不少貪小便宜又無玉石嘗試的入門者,繳了太多學費,買了一堆買了不少馬路邊都可以撿到的石英岩,讓無良的賣家大賺一筆,不得不拿出來說說。
    
拍賣網路上所稱的「和闐玉髓」實際上並非和闐玉,卻故意標上「和闐玉髓」的名稱,故意和「和闐玉」產生混淆,擾亂視聽!這些大多是稍微打磨形狀的石英岩或普通的染色玉髓罷了,卻聲稱400公斤的玉料,產出不到3公斤,甚至還出現染成黃色、綠色的品種,因為實在是太可笑了。玉髓實際上是石英岩的一種,全世界都有產出,在新疆和闐也產白色玉髓,我們稱之為「水石」,其主要的成分是SiO2(二氧化矽),是屬於隱晶系的礦石,比重約爲2.58~2.64,硬度很高,小刀刻劃不入,經常用來染色作便宜首飾的材料,儘管與水晶、瑪瑙、台灣藍寶等是親戚,但價值卻遠遠不如,更別說與和闐玉相比較了。
    
染色後的玉髓或石英岩,偶爾會用來假冒帶有皮色的和闐仔料原石,如照片所示,將石英岩稍微打磨形狀之後,透過顏料染得黃黃紅紅的,佯稱是帶黃沁皮的和闐仔玉,一般來說很好辨認。在鑑別上,和闐玉呈現細膩的脂肪光澤,有種欲看不透的感覺,而透明度好的石英及玉髓,則呈現玻璃光澤,看上去生硬乾澀,結構較差的石英岩,以肉眼觀察內部為粒狀結構,儘管硬度可劃玻璃,缺乏玉質那種溫暖細膩的感覺。
六、玻璃料器
   
現在市場上常有白色玻璃製成的假玉,一般的辨別方法手感輕飄,且玻璃製品往往內部有氣泡,以及羽毛狀、流水狀的痕跡,只要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但也有做得十分精細,看不出氣泡,出奇均勻毫無瑕疵者。和闐玉即便再純淨,其內部還是會有一定的生長機理。照片所是是筆者曾經走眼的一塊料子,原本被它純淨的玉質,獨特的造型所吸引,注目了許久,某天衝動便在網路上買了回來,當拆開郵件一拿上手的時候,發現輕得離譜,仔細一看原來是塊玻璃,好生後悔。所幸原本的賣家有良,讓筆者給退了回去,不然可就懊悔萬分。
   
另外,現在市場已出現了用玻璃粉末通過高溫、高壓制出的玉器仿品,而且連和闐玉特有的飯糝也能做出,對於這類仿品,就要硬度、觸覺上去區分了。

淺談和闐玉的顏色()-白玉、青玉及青白玉

在中國古籍中,對於和闐玉有許多的記載,說法不盡相同,如東漢文學家王逸在《玉論》中載玉之色為:「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純漆,謂之玉符。而青玉獨無說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時有,而黃赤者絕無。」
   
清代官修的《西域圖志》說:「和闐玉河所出玉有:紺、黃,青,碧,白數色。」而也有一種說法,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其它為雜色或間色,從而將玉也分為此五色,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東方為青,南方為赤,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中央為黃,猜想可能受五行說的影響。
    
在鑑別收藏和闐玉上,玉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說得更明白點,除了玉質結構本身所呈現的細膩油脂之外,玉色直接影響了和闐玉的價格。在「淺談和闐玉的顏色」系列中,我們將淺談和闐玉的原生玉色: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墨玉、碧玉,接著討論和闐玉的次生玉色:糖玉、皮沁色,最後由於玉質上爭議,我們最後討論粉紅玉。
原生色及次生色
      從顏色的生成上來說,和闐玉的顔色可以分爲兩大類:「原生色」、「次生色」。
1.原生色:包括玉的本色,及其他伴隨物而呈現的顔色,常見和闐玉的原生色有:白、黃、青、碧、墨等,各色之間的交融和玉中雜質色澤的參與,也會呈現不同的色彩。


2. 次生色:次生色是原生色受到物理、化學、人爲環境的次生因素的侵擾而產生的次生顔色,可分爲「天然次生色」和「人爲次生色」。
「天然次生色」是玉形成之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特別是褶皺上升到山上或初露地表之後,玉與周圍的岩石、土壤、植物發生接觸,通過滲透、浸泡、晾曬、靠染、風化、淋濾、靠染、光照、氧化等作用,一些礦物成分進入玉中,或致使玉色發生變化,常見的有「糖色」、「皮色」及「天然沁色」。
「人為次生色」是玉被人開採之後,製作成爲各種器物,由人盤摸、染色、隨葬,後發掘出土,再爲人所佩戴、把玩而造成的顔色改變。


白玉
   
和闐玉主要是由透閃石微晶組成,主要結構爲毛氈狀變晶結構,佔了80%或更高,在顯微鏡下無法清楚的辨識輪廓,毛氈狀變晶結構比例越高,則玉質則越細緻均一,同時毛氈狀變晶結構緊密的結合,使得和闐玉的硬度明顯高於其他透閃石系的軟玉。而和闐白玉通常是由95%以上的透閃石微晶所組成,透閃石微晶本身是無色的,我們肉眼所見白玉的顏色,並非包含某種白色的礦物成分,而是當光線進入玉石之後,穿透過毛氈狀的透閃石微晶結構而產生漫散射,成為我們所見到的白色,所以我們會發現,當光線越強,玉石就視覺上顯得更白潤。
在世界各地的透閃石系軟玉當中,大多數是青綠色,白玉極為罕見,目前僅知道有「和闐白玉」、           「且末白玉」、「崑崙(青海)白玉」及「俄羅斯白玉」。在和闐玉的產量上,白玉的產量約佔10%左右,產量不高,因此價格自然明顯高於一般常見的青玉。
   
白玉的顏色因透閃石含量的多寡、結構排列方向而有不同的表現,即使同一條礦脈,也不盡相同。古代有分作:季花白、魚肚白、梨花白、月白、牛奶白、羊脂白等,其中以「羊脂白」最受到重視,產量也最少。現在依工業分法,依產出塊度、白度、重量、雜質含量、玉紋、瑕疵等分作「特級白」、「一等白」、「二級白」、「三級白」等,但對於「羊脂白」則沒有標準定義。
   
和闐白玉的產出塊度一般不大,幾乎以仔玉為主,而光滑如卵的純白仔玉行話叫「光白子」,質量特別好。而由於山料大多以炸藥開採,因此所採得的白玉山料礦石大多有明顯破壞的裂紋或瑕疵,因此可用的塊度不大,這也是和闐白玉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而我們一般在市面上所見到的和闐白玉山料,極少是和闐白玉,大多是且末白玉,更有以俄羅斯白玉或崑崙(青海)白玉替代者。


青玉
   
青玉的產量豐富,佔了80% 以上,是歷代製玉採集或開採的主要品種,顏色有淡青色到深青色,種類很多,古籍記載有蝦子青、鼻涕青、蟹殼青、竹葉青等等。現代以顏色深淺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闐玉中青玉最多,常見大塊者。近年見有一種翠青玉,呈淡綠色,色嫩,玉質細膩,是較好的品種。
   
青玉的顏色乃是透閃石陽起石中二價鐵含量較高,陽起石組分增長,尚未分解,顔色以青綠爲主體,同時伴生綠泥石、斜黝簾石、磷灰石、白鈦石星點分佈等。因此產生了種種不同亦有深淺變化、色調的青綠色。


青白玉
   
青白玉以白色為基調,在白玉中隱隱閃綠、閃青等,常見有蔥白、粉青等,屬於白玉與青玉的過渡品種。和闐玉由透閃石-陽起石為主要成分,在陽起石的作用下,大多呈現青-綠色調,在形成的過程中,靠近最外層者,受到氧化鐵及錳質的侵潤的次生作用下,最外層形成黃褐色、紅褐色乃至黑褐色等色調的軟玉,而向內漸次純化,陽起石成分逐漸減少,透閃石增長,其中陽起石透閃石中二種礦物組分的不均勻性分佈而產生青-白的過度色彩,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青白玉,有些人也將白玉當中透灰色者列入青白玉,筆者則抱持不同的看法。
   
青白玉在在清代的時候大量開採、利用,傳世者有70% 左右都是青白玉,顯見當時十分受到歡迎。玉質通常十分細膩,硬度更是各色和闐玉之中最高者,高達摩氏硬度6.75 ,因此也是一種十分值得收藏的品種,在收藏上以色澤清爽,玉質細膩者為上品,未來也要看俏的趨勢。(

淺談和闐玉的顏色()-黃玉、黃口及黃沁仔

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和闐玉的顏色分作「原生色」及「次生色」二大類別,也簡單的介紹了白玉、青玉,及二種玉色之間的過度品種,青白玉。接下來,我們介紹黃玉、黃口料及黃沁料。


黃玉
「世人都曉羊脂好,豈知黃玉更難找。」
一般以為「羊脂白玉」是和闐玉中的極品,常常「溫潤而澤、縝密以栗」來讚嘆美玉。然而實際上,「溫潤而澤」所指應當是羊脂白玉,而「縝密以栗」則應當所指和闐黃玉用,由此可知「黃玉」與「羊脂白玉」同是和闐玉上的珍品,在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之中提到:「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
   
由此可知當時士大夫玩玉、賞玉,就以黃玉為貴。而在《玉說薈刊燕閑清賞箋》則提到:「蓋黃玉不易得,故爲正色。」可見黃玉極爲難得,而其純黃質優者珍貴不下於羊脂白玉。又「黃」與「皇」諧音,故宋至清代,上等的和闐黃玉原料一直作為御用玉料,而一般流傳民間的黃玉極少,即使有,也大多是黃中帶青,或是黃岫玉,現在有不少自明清流傳下來民間老黃玉花片,實際上就是黃岫玉所造,而今人多不識,而誤以為是和闐黃玉。
   
到了清代,黃色由皇家獨尊,因此黃玉的尊寵地位達到了巔峰,清乾隆皇帝更是偏愛黃玉,對於黃玉的追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從流傳下來的黃玉三羊樽、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黃玉出戟螭龍瓶、黃玉英雄雙聯瓶等,琢工精細,瑩潤而澤,是典型的清宮廷賞玩的玉器陳設品,從流傳數量上來看,我們可知乾隆皇帝是多麼喜愛黃玉了。
   
和闐黃玉的顏色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古人以「黃侔蒸梨」者爲最好。就形成的原因上,分作「原生色」及「次生色」二種。原生色黃玉十分罕見,大多以山料或戈壁料的樣貌呈現,少見原生黃玉仔料,其表面色和玉石內部的顔色一致,是和闐玉成分中陽起石中的二價鐵,經過氧化分解為穩定的三氧化二鐵,但在常溫條件下透閃石的二價鐵離子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的可能性不大,這也是原生黃玉罕見的原因。  (網路圖片:黃玉雕刻筆筒,色澤油黃純正,莊嚴典雅)


黃口料
   
市面上,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被稱作「黃口料」的玉料,實際上是新疆產黃色透閃石系山產玉料的通稱,並沒有特定所指產區或是玉石種類,以純黃、色濃者價高,淺黃、青綠者價低,價差很大,也有些玉質油潤,但硬度不足者,也被稱作「黃口料」,可見得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所指對象十分混亂。現在我們見的黃口料,主要產於「若羌」及「黑山」地區。若羌地區富鐵,軟玉在鐵的作用下會帶黃色調,其所產出的黃口料,通常為很淺或稍濃的黃色,稍微閃青,玉質看上去水頭很好,細膩程度不錯。
  
「黑山」所產的黃口料,主要靠近黑山銅礦帶,呈正黃或青黃色調,產量少,品質優於若羌黃口料,上佳者呈現端莊的黃色,或是稍微帶有黃青色調的黃色,如圖片所示筆者個人收藏,我們不難發現黑山所產黃口料,佳品呈現渾厚油潤、光澤柔和的視覺感,也是十分值得收藏的品種。


黃沁料
   
黃沁料是指以白玉為底的仔玉,顔色成因是經後期長時間三價鐵離子侵染所致,顔色從外表到玉石內部顔色是逐漸變化,顔色漸淺,與內部玉質的顔色是漸變過渡的。也有認為黃沁料並不能列入黃玉的表現,筆者以為黃沁料的顔色和黃玉的顔色都屬於三價鐵離子所產生,大抵上都是呈現褐黃-黃褐色,顔色有深淺或者色調的變化,如果一顆黃沁透潤的和闐仔玉,不能因其黃色表現而稱作黃,那麼該稱作什麼顏色?
   
一般而言,黃沁料的黃玉較爲常見,原生黃玉則稀少得多,兩者的鑑別在於硬度和皮色,黃沁料的硬度要低於黃玉原生料,也低於一般的仔料,除了玉質是黃色之外,多半帶褐色皮或紅皮。

 
 
网站首页 | 藏品展示 | 博物馆概况 | 资讯中心 | 文博知识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12 浙江上虞中鑫建筑艺术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75-89299996 浙ICP备11043878号-1